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值规模将达3498亿元,“十二五”新材料规划的即将出台和实施,催化了我国新材料的黄金增长期的到来。
优化产业结构
化工新材料是指那些具有特殊优异性能的化工合成材料,一般包括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据统计,201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总产值约为1700亿元,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但总量供应仍不足,2009年,化工新材料的国内自给率仅为60%,产品也以低档为主,难以满足高端市场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值规模将达3498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6%,国内市场自给率将提高到大约81%。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史献平在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化工新材料发展交流会上透露。
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提高市场自给率,另一方面需扩大产值规模。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建议,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推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大型化协调发展和化工新材料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高端产品,替代进口,满足内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则是行业内专家共同的建议。
高性能材料先将基础做好
高性能纤维包括有机高性能纤维和无机高性能纤维,与普通纤维相比,高性能纤维具有质量轻、强力高、耐冲击、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先进复合材料的主流增强体。据了解,欧美等国家一直将复合材料技术列为国家关键技术和国防关键技术予以优先发展,谈到目前国内高性能纤维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科学院化纤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基本可以概括为作用重大、规模较小、技术创新难度大及全球市场被日美垄断等四点。
近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中曾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大型、超大型复合部件制备技术;《***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提出了“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
目前,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模糊不清,直接导致纤维和复合材料的性能不稳定、成本居高不下、应用无法拓展等问题。
二、高性能纤维品种单一、产量小、应用面窄。
三、致力创新。
要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研发纤维时,应加强新配方、新工艺、新方法等原创性研究和探索,突破国际专利保护壁垒;在复合材料方面,国际专利保护重点已由制造领域向应用领域转移,应用技术和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应用领域可以说为国内和国外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国内产业发展应加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争取国际话语权。
主流材料有色金属
目前我国的高性能纤维性能好价格贵。成本的居高不下,与关键技术、市场开发及应用拓展均有关联。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性能纤维材料是国际研究与竞争的热点所在。开拓尖端材料,既需要包括生化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的整合及再创新,也要注重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与此相应,在科研方面,包括新机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应用在内的知识创新也需跟上需求。
国家鼓励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曾经处于配套发展位置的稀有金属来说,是个好的发展机会。航空航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不断出现的产业需求,需要新的高性能材料,这就给很多具有良好特性的稀有金属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以钽、铌为例,这两种稀有金属拥有熔点高、抗液态金属腐蚀能力强、超导转变温度高等特点,可以成为高温合金、电容元件、化工工业的重要材料,通过深入研究和性能开发,可以在航空航天、高能物理、光学领域有不少新的应用。
随着现今全球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的热潮,新能源材料成为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又一个热点。以半导体硅为例,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张椿介绍,随着光伏产业的爆炸式增长,为满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的需要,极大地激发了多晶硅的飞速增长,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新建或扩建多晶硅厂,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研发新工艺,探求生产廉价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以满足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小结: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材料在支撑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新材料的黄金增长期即将到来。